搜索 Search
暂无信息。
搜索 Search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扬子晚报》版高考满分作文

2015-05-04 22:12:20点击:

 2013年江苏高考作文题《扬子晚报》版高考满分作文[来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他们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的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群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来,他们发现这群蝴蝶早已不在原处,而是远远的退到了更深的洞穴。他们恍然大悟,也许那里环境更适合吧,小小的蜡烛竟然会带来这么大的影响。 

立意自定角度自选题目自拟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

 评阅者按 [来源:Z*xx*k.Com]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之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十多年未采用这种题型,高中师生多有陌生之感。我省中语界,应重温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现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所谓材料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的给材料议论文,不满足于解说材料,不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来例证某一含义;而是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须知,材料只是起跑器,凭借起跑器发力之后,就得走自己的路,层层深入或变换视角,努力阐明自己认定的道理,决不以例代证。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严重关注的课题,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不会说理的局面。 

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考查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采。最好联系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人以亲近之感。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这话讲了多年,但应者寥寥,今年再郑重申明一次!同行们皆知,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我省语文教师队伍具有这种耐心和爱心,一定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锦上添花! 

现公布数篇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今后教与学的参考。为了启发教研,我们不再对每篇作文进行点评

01.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不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从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他从不惊扰生命的安宁: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大师对自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宁。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以保护动物的之名将其圈养,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这些生物的环境、安宁的破坏。 

我们总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会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正如柴静所说:闪光灯伤害了他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真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 

万物自在,和谐相依。 

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02.放下纱幔

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有的美丽杜绝尘世,纱幔覆面。对待这种美丽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纱幔,不要惊扰他们。 

古书中提及的田野山村,风景秀丽,绿水环绕。有的村落乐意与外人接触,自我发展,最终成为集市都邑。有的却对外人的欣赏抱着无所谓,甚至躲避的态度,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可见,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源中人,但桃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桃园之美不仅在其风光美,还在其宁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远离了外界的乱世纷争、苛捐杂税,桃源人平静安然地度过了数百年。外界初见桃园,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再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野火呢?欲望伴随着对美丽的窥视而来,没有谁能控制。哪里有欲望,哪里就会有攫取和破坏,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我们领受得不少了。 

退一步说,即使外界对绝尘之美的干扰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大,美丽本身就真的那么在乎世人的欣赏?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生前却不为人知。不是才韪凉于世,而是他根本没有借文名显赫的欲望。在死前他还曾嘱托遗产执行人焚毁其书稿,其态度可见一斑。故而,我们为自己四处找寻美丽所编造的借口——所谓美丽等待我们发现,并不总能成立。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为千里马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四处开发旅游胜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所谓赏人间胜景,不过是对自然的窃取。自然风景如若同蝴蝶一般有灵,应当也会躲到世界深处去吧。 

绝尘之美不应受惊扰。若无意间见其美貌,明智者应放下纱幔,让这份美丽安然静处。

03.守之本,达之谐

壁有明烛,彩蝶不栖。 

探险者们本无心惊扰,却因随意之举,将蝴蝶迫入山洞深处。缘何? 

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状态,是谓之本色。自然经累世更迭,如一远古贤者,修身行吟至今,道已有成。一种经岁月积淀的状态会构成一种稳定,一种经时间拷问的秩序会成就一种和谐。而人为的介入与改变,会打破这样一种平衡。洞壁几烛且让彩蝶不能安栖,更遑论三峡大坝之类的浩大工程。黄河已成地上悬河,洞庭万顷碧波亦成往事。曾经的山水明镜,而今不过一句笑谈。 

本色已破,何美之有?只是人类似乎忘了,自己也同样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环。地震台风仍频,PM 2.5超标,空洞的大气,燥热的地球……这是人类不安于本分,不守护自然本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然而,千百年前的地球,亦是有泊船渔歌,山鸟乐人的美景的。又是什么,使当今的人们,只在钢筋混凝土的巨兽中,看着账头不断增长的数字就能心满意足? 

究其根本,人类在打破自然本色之前,早已失却了心的本色。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心的固有状态,心的本色。 

善,不仅是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更是与己为善。别让欲望遮蔽了双眼,别让物质拖累了梦想,别让利益埋没了本心。 

现代人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而放弃了对伟大精神的崇敬和追逐,忘记了对本色的维持。 

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时,黄佐临先生叹了句可惜。秋雨懂得,校长已近政界,一个文人若是接近了外物的繁杂,便再难回归本色,回归文化的本位与生命的真实。故他只是整顿了文革以来的不良风气,在强调以本色育人后辞职从文。守护本色,是此间的抛却,更是秋雨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教会更多人坚守本色而不随波逐流。 

守本者当如是。守得本色不变化,更能入世以本色救世。人们需要的正是守住本心的教育,使精神丰满,才有更为自觉的意识与认知,去守护自然的本色,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守本的智慧。守之本,达之谐。 [来源:##Z#X#X#K]

04.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05.热爱自然,留有尊重空间

简嫃说:人来到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寄居。我们与这世间的万千生灵,在这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不过皆为沧海一粟,全无高下之分。 

人与世间性灵既皆为独立个体,便当互敬互畏,留有尊重、自由呼吸的空间。生灵是多么纤弱敏感呵,纵使人类屏住呼吸,放轻脚步,但那些小小的蜡烛所携带来的人的气息,终究是令那些美丽的蝴蝶悄悄飞走了。 

席慕容曾在书中写到,一次与友人漫步冬林,却在进林之前被友人叮嘱要轻声细语,万不可惊扰了那些酣睡的冬树。林中之树静静伫立,寂静,安然,腰间围裹着粗绳制成的冬衣,在这和煦的冬日暖阳普照之下,恰似恬然而睡。而林中工人皆是一副敛声屏气的谨慎模样,唯恐惊扰了它们。席慕容对此颇有感触。她说,人与自然的互敬互重,是最和谐美丽的图景。 

真正的热爱,不应以企图占有、掌控甚至改变为表现形式。真正的热爱,是怀有一颗谦卑、平等的敬畏之心,任那些自在之物,可以坦荡荡背负天地、面朝青云、自由呼吸,在和煦的阳光之下尽态极妍。 

一位建筑学家在谈及古建筑的保护时曾说: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糟蹋改变它,也不是修治供奉它,而是自在坦荡地以其本色伫立在那儿。我想,这对于我们敬畏、保护自然亦是适用的。 

所谓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已然导致了种种毁林开荒的结果,而那些企图以人类智慧所行的保护自然之法,亦是不可取。真正的敬畏保护,便是不以一己之私妄图改变什么,任其自在而处,翩翩起舞,岂不最好? 

或许我们也应学梭罗一般,自在坦荡,与我们的瓦尔登湖比邻而居,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看着天边云卷云舒,而非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自然,非得那湾湖水如自来水一般洁净无瑕才罢休。这种控制,是一种不尊重,违背了我们人世间行走的目的。 

留有尊重的空间,是平等、博大之心的体现,亦是真正的热爱。 

莫让那些美丽的蝴蝶远飞。退一步,世界海阔天空,和谐动人……

06.吹灭那支蜡烛

人们从不停止对美的追求,有的人尽其一生追逐着美,渴望成为历史性一刻的唯一见证者,他们得到了掌声和鲜花,但是当美暴露在灯光之下时,它便不再是美了。 

正是这样的刻意追寻让美无处躲避。山洞中的探险家在蝴蝶看来是入侵者,他们点亮了这个洞穴,肆无忌惮地欣赏着他们眼中的美,却不知道他们忽视的细小动作对于蝴蝶来说是怎样的伤害。它们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而最终必会无处可退,那该是怎样的悲哀。 

俗话说,爱,便是成全。爱一个人,便是要看着他幸福,哪怕陪在他身边的人不是你。我们作为美的爱慕者,或许也应该达到这样一种境界,这才是真的爱。然而观诸当今社会,人们对于美的追捧已达到了一个制高点,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泛滥成灾,而各大媒体也恨不得将这些人的所有都呈现在大众面前。还记得一个女孩帮一位流浪汉撑伞的画面感动了无数的网友,这本身是一件治愈人心灵的美事,但图片传开后,女孩的生活被打乱了。各大新闻平台的记者争相去采访,殊不知这对于女孩是多大的困扰。她只能不停地躲避,她会累会倦,可能日后她只敢将慈善藏在心中了吧。不得不说,这是对美的一种无形的伤害。 

其实人们对于美的渴求或许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对现实的失望,所以一旦有美被挖掘出来,便会蜂拥而至。但是仔细想来,那些拥有的人只是做了他们该做的。他们没有成为无情的旁观者,而是伸出了手给予了别人关爱与力量,人性在他们身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我想,真正需要反思与改变的是我们自己,明白值得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我们是谁。重新拾起自己被遗忘的灵魂,让自己的内心世界丰满起来、美丽起来吧!由心到身,由内而外。 

吹灭那支蜡烛,点亮心中的灯火,蝴蝶会飞出洞穴与你相伴,世界会因你而精彩。

07.一叶知秋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可见无论是一沙一木,还是一叶一花,总在细枝末节处隐现端倪。

 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它改变了整个山洞的环境,迫使那些斑斓的大蝴蝶只能另寻栖所。 

一叶零落,便知秋天将至。的确,注重细节需要有如的心思。这是一门洞察世事的学问,并非机械地观察记录,也不是四处探听偷窥,而是以一种至情至性的眼光来看待万物。这几位朋友,在进洞前只有对大蝴蝶的好奇和探索,全无对生命的尊重,因而他们贸然点燃蜡烛。如的心思是一种有血有肉的心灵探索,并不是高等生物对低等生物的征服。钩帘归乳燕,穴纸出痴蝇。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这是苏轼对于生命的大度。这位执铁板唱大江东去的真男儿,心中也有这种如的时刻。不过,此情并不令人费解,倘若没有这等如的心思,又怎能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绵绵无绝的佳句? 

心思如,不仅需要怜蛾不点灯的大度与包容,还需要我们有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 

当我们有了触动事物核心的敏感时,才真正明白细节给我们带来的巨大力量,因为它可以使我们看得更多,看得更远。佛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佛独具慧眼,从一花一叶之中,看到比凡人深得多也远得多的东西。懂得细节的人,往往能占尽先机。但凡有智慧的作家,在他们的作品中总会表现出一定的先知性。同为凡人,为何他们会有这种先知性?  究其原因,是他们触碰到时代的脉博和神经,从细节出发,观凡人之不能观,悟常人之不能悟。

细节,总是腐朽事物的报丧者、新鲜事物的召唤人。当宗法制度在第一个诸侯国被破坏时,当文字狱兴起、抓起第一个书生时,当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第一个民众时,当中国国门第一次被外国列强打开缝隙时,这些细小的迹象都预示着某种地覆天翻,而有智慧的中国人会毫不犹豫地见微知著,迎接变化,抓住机遇,从而成为一个时代的先驱者。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但凡心中怀有大爱又能关注细节的人,必能为时代所成就进而成就一个时代。

08.拒绝平庸之恶

大千世界,宇宙万物间都存在着细微却不容忽视的联系,轻牵一角,或许也会导致多米诺骨牌似的连锁效果。因此,每个看似无心的举动,都有可能对社会造成深远的影响。 

西谚有云:没有一滴雨会认为自己造成了洪灾。当我们纷纷抱怨社会道德的滑坡时,当我们满怀怨气地仇视着各种不良行为时,是否也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有没有不当之处,抑或我们有没有纵容助长过这类的呢? [来源:§§]

美国作家阿法特曾提出一个概念:群氓。这个词,是指普通大众集体无意识地作恶却丝毫不觉愧疚。必然的,这种行为不仅使家国蒙受损失,更会麻痹人们的心灵,须知,此词在中国是颇为适用的。无论是高速公路上货车翻车引来成百农民哄抢柑橘,还是许多居民每人拿走一块砖致使雷峰塔的倒塌,抑或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中国式过马路,无一不是群氓品行的体现。 

似乎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这样的印象:官是恶的、贪婪的,而民是善的、无辜的。这种想法,显然有点不全面。当个人被裹挟在群体之中时,他便会认为跟随众人所做之事无可非议,甚至不会意识到自己正在作恶,这是多么可怕又可悲的事情!而法不责众的观念,更成了助长这种平庸之恶的借口。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如今的中国人民已不再是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看客。然而,一些人却日渐堕入一个更加荒诞的怪圈。所以,我们必须自省,分清善恶,坚持自我。光说不做是没有用的,口头上感动中国绝对扶不起一个摔倒的老人。 

当然,我们更应当看到希望的曙光。如今网络的发展,也使得正能量被广泛地传播;多少温暖感人的故事,为我们带来了黎明的脉息。随着越来越多人的觉悟,中国正向着文明大国之梦迈着坚定的步伐。 

仅仅做到勿以恶小而不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做到勿以善小而为之,中国社会的面貌才会有真正的改观。拒绝平庸之恶,养一身浩然正气,和整个国家一起走在追梦之路上,必能见到明日的灿烂朝阳。

09.一件小事

拍死一只蜘蛛不过是一件小事罢了,别怕,你一定可以做到的!我紧紧地握着拳头,毫无底气地给自己打气。 

近了,更近了。 

那只蜘蛛不停地挪动着那几只可怕的腿,慢慢地向我逼近。我似乎能想象到它的眼睛里闪烁着怎样凌利的光芒,它晃动的触脚上一根根绒毛怎样摩擦,怎样从它的嘴里吐出一根长长的蛛丝然后将我包裹,一点一点地吞噬…… 

我只要操起手边的任何一样东西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将这只是蜘蛛拍死,可是我四肢僵硬,什么也做不了,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它向我逼近,一步又一步地向我逼近。 

此时,我只觉得无比悔恨。 

我老早就看见这骇人的东西了。它停在我前面男生的肩上,我本想告诉他的,但我又想到这是高考,如果不告诉他,他被蜘蛛吓到,影响了发挥,岂不是给我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吗? 

说,还是不说,这是个问题。 

最终我为自己描绘的美好明天战胜了我的理智。 

我,选择了沉默。甚至带有几分幸灾乐祸。 

蜘蛛还在逼近。 

这一刻,我感觉不到考场,也感觉不到周围的老师和考生,仿佛天地间只剩下我与这只蜘蛛。 

我感觉到由衷的恐惧,我想尖叫,嗓子却睹得我发慌,干得我发疼;我想狂跳,四脚却不接受大脑的指示;我想大声哭泣,可泪腺似乎停止了运作…… 

刚刚下过雨,外面一阵阵土腥味恶心得让我想吐,这一切的一切简直像是恶梦。 

忽然,它一个翻身,竟然,掉下了桌子,监考老师从我身旁经过,一脚踩了过去。 

我瞪大眼睛望着地上泥糊糊一般的尸体,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抬头,看见黑板上方挂着的时钟,还有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我还什么都没有写。 

看着干净的考卷,我欲哭无泪。如果我告诉了那个男生? 

这,不过是一件小事! 

可我什么也没说,它毁了我的人生!我的脑海一片空白,死死地盯着那只蜘蛛的尸体…… 

10.不深不浅种荷

犹记以前读川端康成的《雪国》,梦中都回荡着那和服女子的温润笑靥,便痴痴地到花市上买了株樱花来,也盼着一日如霞烟云可映着我家屋檐。 

谁想不几日,那花竟死了。老农听着我的叙述,微微地笑:樱花怎么能那么养呢?它有自己的种法。” 

那一刻,我猛然间开悟,原来世间万事万物莫不如此,惟有适合自己才可开出一片繁华,否则生且不易,又何来的花团锦簇、万紫千红? 

想来又有多少人沉迷于仿效他人的热潮,丢了自我?塞辛格《麦田上的守望者》风靡一时,大街上戴鸭舌帽穿风衣的年轻人也多了起来;歌德为慰藉自己的书出版,一时自杀又成为一种时尚。当时尚的潮流席卷于世,当喧哗与骚动潮水般涌来,你是否有足够的勇气与自信,坚持自己,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 

蝶翼翩翩,这群精灵懂得避开烛光,不做那扑火的飞蛾,而去尽情享受自己的幽暗。我们为人处世亦该如此。古人诗云: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这便深谙为人之道。何处种菱何处种稻与如何摆放我们的心灵原本是一个道理。大时代的喧哗与骚动原本与你无干,你只养一池心莲,自守一树清凉,便自得其所,岂不快哉? 

人生如雪中观鹤,有清净,亦有混杂。前者心思明亮,不掺一丝杂质,如弘一大师一句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天地间便盈满了纯净。后者则有污浊有沼气。人活于世,不求随波逐流,便如一朵墨梅,可静静绽放于生命的绢帛。 

再想古代士子熬得十年寒窗,只求一举成名天下知,竟是痴了。生不用封万户侯,只求如徐霞客,遍览名山大川,一仆一驴,一笔一绢,任他世事烦扰,我自有天枕地床;更无需黄袍加身,便如蒲松龄老于世情乃得巧,昧于世情则得拙,他秉持一拙所自安的生命准则,在野狐鬼妖间荷有一颗天籁自鸣、童真满掬的心灵,给无数士子以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想象。 

天籁自鸣,不择好音。为人处世,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即使荆棘满生,亦可步步生莲,脚下生风。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这也痴了,且让那花睡去,明朝醒来,又可开得一片春天。 

寻有这样一段故事,说几个人在一个山洞中发现了许多大蝴蝶,即使他们小心翼翼,生怕惊扰了它们,却还是因为几支蜡烛坏了事。 

这事,肯定没有发生在某些智慧的中国人眼前。 

要是碰上他们,简单了去了:叫上一票人,把那些大扑腾蛾子全泡进福尔马林,一百年这颜色都不会掉;再给它粘回墙上,嗬,那叫一个壮观。啥?不像活的?简单,装俩风机,吹扑腾起来不就完事了么! 

洞外边搞上个售票点,再打上几个广告:“××山蝴蝶洞。这一年,光卖盒饭就得有好几百万的赚头了吧? 

遇上个有心的老板,直接造成个蝶界或者蝴蝶主题公园,也不是什么难事。 

我当然没有在说笑,这码事在咱们周围并非少见。 

“××故居,已然遍布全国。某市更以保护文化遗产为由,将杜甫的故居拆掉,又在郊外重建了。这杜甫的故居是真是假暂且不论,但怎么总让人觉得跟做标本似的,还能叫故居吗? 

不知哪位仁兄说过,美丽的东西总是脆弱的,再怎么保护总会有消失的一天。 

罗马人明显比咱们看得开,那些古时的遗迹,就在城内:柱子倒了,没有人去扶;杂草丛生,也没有人清理。 

国内去的游客,纷纷觉得罗马政府不重视全人类的遗产。而在罗马人看来,这些遗迹本身就不应该过多干预,它所见证的是时代也是岁月,过多的干预只会加速它的死亡。 

对比罗马政府的举措,再想想我们的维修性拆除,是不是过于做作了?  

无论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都如同一只只美丽的蝴蝶,我们越是想要保护她们,她们就越会远离。 

如今她们已经被驱赶到了山洞的深处,难道我们还应当燃起一大把蜡烛,再去寻找? 

啊啊,还是让她们融化在历史里,静静地美下去吧……